
从0岁到老年
守护口腔健康
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础,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明确提出,到2030年要实现全人群、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管理。不同年龄段的人,口腔会面临不同的“挑战”,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各阶段常见口腔问题及科学防护方法,帮助大家守护好口腔健康。
01
婴幼儿期(0-3岁)
呵护 “新生口腔”,从清洁做起
婴幼儿口腔黏膜十分娇嫩,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感染,引发鹅口疮(又称雪口病)。如果发现宝宝口腔内出现奶块样的白色斑点或斑片,轻轻擦拭无法去除,用力擦拭后黏膜会发红甚至渗血,那么宝宝很可能患上了鹅口疮。患病后,宝宝会因口腔疼痛哭闹不止、拒绝吃奶,长期下来会影响生长发育。
展开剩余90%预防鹅口疮,关键在于做好“消毒”工作:
母乳喂养的妈妈,每次喂奶前务必将乳头及周围皮肤彻底清洗干净,防止念珠菌附着;
若使用奶瓶、奶嘴,每次使用后都要进行严格消毒,避免细菌在器具上滋生“安家”。
02
学龄前(3-6 岁)
乳牙虽会换,保护不松懈
3岁左右,宝宝的乳牙会全部萌出。这一阶段宝宝饮食种类逐渐丰富,且活泼好动,容易出现乳牙龋、乳牙错牙合畸形、乳牙外伤三类口腔问题。
01
乳牙龋
很多家长认为“乳牙早晚要换,蛀了也没关系”,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乳牙发生龋坏后,若不及时处理,会逐渐形成黑色小洞,宝宝会感到疼痛。病情进一步发展,还会损伤牙齿神经和牙根,不仅让孩子承受痛苦,还可能影响后续恒牙的正常萌出,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脸部肿胀、发烧等症状,因此必须早发现、早治疗。
预防乳牙龋,要做好以下几点:
控制甜食摄入,不把糖果、甜饮料当作日常零食;
帮助孩子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,家长可协助孩子刷牙直至6岁;
每3-6个月带孩子去看牙医,进行口腔检查和涂氟处理,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。
02
乳牙错𬌗畸形
乳牙错𬌗畸形表现为乳牙排列不齐、咬合关系异常,比如牙齿拥挤、“地包天”、嘴巴闭合时牙齿外露等。这种情况多由孩子长期吮指、咬唇、躺着喝奶等不良习惯导致。
预防乳牙错𬌗畸形,需注意:
及时纠正孩子吮指、咬唇等不良习惯;
采用奶瓶喂养时,保持奶瓶与孩子口腔垂直,避免孩子躺着喝奶;
定期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,早期干预比成年后矫正更轻松、效果更好。
03
乳牙外伤
宝宝玩耍时容易摔倒、碰撞,可能导致乳牙松动、移位、折断甚至脱落。乳牙外伤若处理不当,可能会损伤下方的恒牙胚,进而影响恒牙的正常发育。
应对乳牙外伤,要做到:
在宝宝玩耍的区域做好防护措施,比如铺设软垫,避免孩子追跑打闹;
一旦发生乳牙外伤,应立即带孩子就医,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牙齿复位、固定等处理,最大程度减少对恒牙的影响。
03
学龄期(6-18岁)
关注恒牙萌出
重点保护 “六龄齿”
学龄期孩子进入换牙阶段,乳牙逐渐脱落,恒牙开始萌出,口腔环境变化较大,其中“六龄齿”的龋坏问题需要重点防范。“六龄齿”通常在孩子6岁左右萌出,是恒牙中最早萌出的磨牙,主要承担咀嚼功能,且一旦萌出后不会再替换。由于其外形与乳牙相似,容易被家长和孩子误认为是乳牙而忽视护理,导致“六龄齿”的龋坏率较高。
保护“六龄齿”,可采取以下措施:
密切关注孩子“六龄齿”的萌出情况,待牙齿完全萌出后,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做窝沟封闭,阻止食物残渣和细菌进入牙齿窝沟;
窝沟封闭
定期带孩子看牙医,若发现“六龄齿”有蛀牙迹象,及时进行修补,避免等到牙齿疼痛后再治疗,增加治疗难度和孩子的痛苦。
04
成年期(18-60岁)
别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
孕妈更需注意
成年人饮食结构复杂,生活压力大,往往容易忽视口腔护理,常见的口腔问题包括龋病、牙周疾病,而妊娠期女性还会面临特殊的口腔健康挑战。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处理,不仅会影响咀嚼功能,还可能对全身健康造成不良影响。
龋病
成年人的龋病多发生在牙齿邻面(牙缝处)和牙颈部(牙龈与牙齿的交界处),主要由牙菌斑堆积、甜食或酸性食物摄入过多、牙齿磨损等因素导致。龋病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,随着病情发展,会出现牙齿敏感、咬合疼痛等症状,严重时还会引发牙髓炎、根尖周炎。
预防龋病,需坚持:
早晚使用含氟牙膏认真刷牙,刷牙时间不少于 2 分钟,确保每个牙齿面都能清洁到位,不敷衍了事;
每天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,避免食物残渣在牙缝中堆积,减少牙菌斑滋生;
每年进行 1-2 次口腔检查和洁牙(洗牙)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,防止龋病进一步发展。
牙周疾病
牙周疾病是导致成年人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,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两种类型。牙龈炎若未得到及时治疗,会逐渐发展为牙周炎,破坏牙龈组织和牙槽骨,导致牙龈萎缩、牙根暴露、牙齿松动等问题。
预防牙周疾病,要做到:
每天认真刷牙、使用牙线,保持口腔清洁,减少牙菌斑的产生;
每年至少进行1次洁牙,清除牙齿表面和牙龈沟内刷不掉的牙结石,防止牙结石刺激牙龈,引发牙周疾病;
若出现牙龈红肿、出血、牙齿松动等症状,应立即就医,避免病情加重。
妊娠期口腔问题
女性怀孕后,体内激素水平发生较大变化,会导致牙龈毛细血管扩张、变得脆弱,再加上牙菌斑的刺激,容易出现牙龈红肿、出血、疼痛等症状,严重时牙龈还会增生。如果牙龈炎症进一步发展为牙周炎,细菌可能会进入血液循环,增加早产、生出低体重儿的风险,务必引起重视。
妊娠期口腔防护,需注意:
即使在怀孕期间,也要坚持早晚刷牙、使用牙线清洁牙缝,不能因为身体不适而偷懒,保持口腔清洁是预防口腔问题的基础;
在妊娠4-6个月,胎儿情况相对稳定的时期,可到医院进行洁牙,清除口腔内的牙菌斑和牙结石,减少对牙龈的刺激;
若出现牙龈红肿、出血严重等情况,应及时就医,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母婴安全的治疗方式,避免自行用药。
05
老年期(60 岁以上)
守护牙齿健康,安享幸福晚年
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,口腔组织也会随之老化,再加上年轻时可能积累的口腔问题,容易出现牙列缺损、缺失、口腔黏膜病及口腔癌等口腔问题,影响晚年生活质量。
01
牙列缺损、缺失
老年人牙列缺损或缺失,多由年轻时的龋病、牙周病、牙齿外伤等因素导致。牙齿缺失后,会影响正常的咀嚼功能,进而引发消化系统问题;同时,缺牙部位两侧的邻牙会向缺牙间隙倾斜,对牙合牙会因失去咬合限制而伸长,进一步加重口腔问题。
应对牙列缺损、缺失,要做到:
在年轻时就做好口腔护理工作,积极治疗龋病、牙周病等口腔疾病,减少牙齿脱落的风险;
牙齿缺失后,应及时到医院进行修复治疗,常见的修复方式包括种植牙、固定义齿、活动义齿等,通过修复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,改善生活质量。
02
口腔黏膜病与口腔癌
老年人免疫力有所下降,容易患上口腔扁平苔藓、白斑病等口腔黏膜病,其中部分口腔黏膜病存在癌变的风险。口腔癌好发于舌头、牙龈、颊黏膜等部位,疾病初期通常表现为口腔内的溃疡、肿块、黏膜颜色异常等,由于症状不典型,容易被忽视,一旦发展到晚期,治疗难度会大大增加。
预防口腔黏膜病与口腔癌,需注意:
保持口腔清洁卫生,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;
避免吸烟、饮酒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过烫的食物,不咀嚼槟榔,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;
定期检查口腔黏膜状况,若口腔内的溃疡超过2周仍未愈合,或出现异常斑块、肿块等情况,应及时就医检查,排除癌变可能。
马菲菲
天津市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
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科创处处长
医学护理学院副院长
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
教授
本文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
不作为临床诊断及医疗依据
图片由ai生成
本期专家: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马菲菲
编辑:赵金玥
校对:刘昊
发布于:北京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